![]() |
赞一下(8) 1#
flytiger2010-11-06 11:51 |
“我只能说自己是一个画马的画者。”朴实、谦逊、沉静,眼前白发苍苍的许勇不像一位享誉海内外的中国人物鞍马画画家。从艺55年,也在学院里闷头待了整整55年,或许,正是“板凳能坐十年冷”的学院派作风,决定了他的画作如此醇厚、细腻又充满创新力量。 7月18日至28日,《天骥情深——许勇人物鞍马画精品展》将登陆雅昌艺术馆,许勇艺术生涯中最有代表性的30余幅作品将悉数呈现在深圳市民面前。展览开幕前夕,深圳商报记者专访了这位“画马专家”。 [b]离不开英雄、美人和骏马[/b] 许勇一生的创作,都离不开英雄、美人和骏马。早年的许勇,凭着对艺术和美的热爱,考入东北美专(现鲁迅美术学院)。1956年毕业后,他被派往浙江美院进修,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一次重大转折:1956年至1957年,北京永乐宫整体搬迁,许勇所在的浙江美院承担了部分临摹壁画的工作。他形容在永乐宫的8个月时间为“我的第二所大学”,至今,他的《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平倭图》、《五虎上将》等代表作中,还能依稀觅得那种明晰的白描线条和浓烈的色彩感。 内蒙古草原让许勇“对美的感受被放大、被浓缩了”。在那里,女孩都起名叫“琪琪格”,意为“鲜花”;男孩通常叫作“巴特尔”,意为“英雄”。许勇第一次那么急迫地感到,要把女人的美、男人的力量画出来。在此期间,他创作出了《奶》、《路》、《琪琪格》等画作来表现女人的美;《成吉思汗的后代》、《出场》、《前三名》等讴歌草原男人的英雄气概。 [b]爱马,画马,一生伴马[/b] 此次展出的30余幅画作,几乎全部是许勇的鞍马画代表作。“爱马,画马,一生伴马”,是许勇的同事送给他的对联,本是一句玩笑,却实在道出了许勇对马,尤其是鞍马的情有独钟。 为什么选择鞍马,而不是徐悲鸿式的奔马?许勇告诉记者,徐悲鸿的马就像《义勇军进行曲》,它是“不可替代”的。“徐悲鸿的马有一种奔赴沙场的美,蕴藏着民族危难的悲壮,而我处在祖国繁荣昌盛时代,鞍马的符号指向充实、吉祥、喜庆。”他认为,这样的马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翻开许勇的画册,东北、内蒙、新疆、青藏高原,许勇踏足之处所见到的马,都出现在其画作之中。他对马的骨骼结构、肌理和动感掌握得非常准确,他笔下各种姿态和动感的骏马作品,既不重复,也不古板。就像《西藏春早》、《帕米尔高原的春天》、《十五的月亮》三幅画作,分别反映了西藏、新疆、内蒙三个不同地区的马,它们装饰不一,魅力不同,各有千秋。 《骏马悲歌》创作于1989年,是此次展出年代最早的作品,也是许勇最典型的鞍马画代表作。这幅画作由他和夫人白素兰共同完成,天空由白素兰所绘,骏马出自许勇之手。许勇说,汶川大地震之后再来看这幅画作中顽强、不服输的骏马,它仍能传达出众志成城的民族精神。 [b]3幅代表作将捐给灾区[/b] 此次画展已是许勇与鹏城再度结缘。2003年,许勇在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从艺50周年回顾展。此次再度赴深,许勇自言最大的遗憾是所展示的画作“时间跨度不够”,只拿出了他1989年至今的新作。 此次许勇特意拿出3幅代表作进行义卖,所得善款捐给灾区。其中,11米的长卷《百骏图》是今年初新创作的,《鞍马颂》的创作历经4年之久,《五虎上将》组画由于尺寸太大,原作未能赴深展出。据估计,这三幅作品可能会以1000万的总价出售,所得善款将全部捐献给四川灾区重建。而此前,刚刚在6月22日结束的“2008中拍国际大型艺术品拍卖会”上,许勇创作于80年代的碳笔素描《成吉思汗的后代》,以480万的价格拍得全场最高。 许勇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他说自己最值得骄傲的身份不是画家,而是教师;他直言不讳地道出自己的“胸无城府”,说自己对拍卖和经营“一窍不通”,最大的心愿是尽其所能,做些公益之事。(刘悠扬 刘晓意 崔文澜/文 韩墨/图) | |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