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一下(8) 1#
flytiger2011-11-28 13:17 |
前人很少入画的黄土高原,如今已成为众多画家的创作母题。其中李桂泱的艺术特性尤为引人瞩目——艺术人生的传奇性,精神内涵的写真性,笔墨语言的整合性,这三点就是我的基本观感和理性概括。 李桂泱的艺术人生具有传奇性。1946年生于河南许昌贫民家庭,17岁辍学当上铁道筑路工人,长年野外作业,四海为家,从事原始而笨重的体力劳动,汗水洒遍东北、西北和中原大地。是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提供了转机,为改变生存环境,也为了宣泄内心原发的创作冲动,他捡起了从小喜欢的写写画画,从出板报开始,进而每到一地,必抽空拜访书画名家,观摩书画展览,研讨书画理论。大自然的启迪、个人悟性一旦与勤奋刻苦相合,便生发出巨大的艺术创作力量。1989年他便有作品一举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4年后又有作品获全国首届山水画金奖。从此,李桂泱进入了山水画名家的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他坦诚地对我说:“今非昔比,知足到了极点,唯一的愿望就是画好画。”奇迹已经转化为不息追求动力。 真诚的李桂泱始终以“求真性”作为山水画创作的精神内涵。他把审美眼光专注于黄土高原,自觉地走入“北派”山水之列,也始终信守开创者荆浩所提倡的“图真”论,“度物象而取其真”,真,即物象的本质特征。画家只有通过“度”即深入体察、品味,才能取得真正的“本真”,那是一种“气质俱感”的超越于表面形式的境界。同时荆浩又提出“搜妙创真”,强调画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和情感爆发力,实现外师造化与中得心源的两厢融合。30多年来,李桂泱每年坚持写生采风,从未间断,目识、手写、心追,朝夕体味,深悟黄土魂魄的博大雄浑,苍莽壮丽,其包孕的历史感、沧桑感和生命感,令他激动不已。他笔下的黄土高原,既不是凄凉的荒山秃岭,也不是矫饰的人间乐土,而且交织着宇宙伟力与苦涩艰难,人类创造力与沧桑变迁,涌动着内在生命精神的高原厚土。丰富复杂的审美情怀,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在他的作品中得到切实的表现。 “北派”山水历史久远,但多从大山坚岩的表现技法演化而来,厚土则缺少先例。对此李桂泱毫不畏惧。多年的探索,逐步形成了笔墨语言的整合性特征。不专师一家,不构成法,不拘一格,在古代传统和现代形态的海洋中广收博取,为我所用,为“写真”所用。其具体语言特性表现为:富于结构张力的章法布局,俯瞰或高远的透视角度,密集动健的点线交构,浓淡虚实有度的水墨意韵,共同构建出李桂泱山水画气势雄浑博大之美,同时这种美又不乏精微耐读的细节和笔墨品味。 我要特别提到李桂泱的新作《情系厚土》长卷,高1.8米,长19米,花费了4个月时间,是他迄今为止最为精心的代表性力作。如果说,前30多年他从各个不同侧面、不同视角表现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那么,这张长卷则是更为宏观地表现黄土高原的恢宏气势和波澜壮阔的整体风骨。纵览全国,4个大的开合,跌宕起伏,沉雄、肃穆的苍茫原野,墨色浓重;空灵、流动的袅袅云气,虚无飘渺。两者穿插交融,得虚实相生之趣,构成画面整体的节奏旋律。散布于塬间的村舍、古道、丛林等,流溢出现实的生活气息,也丰富着画面的形式感。这一曲黄土高原的大型交响乐,交织着洪荒与创业、苦涩与希望、天道与人寰、笔力与墨韵,不由令我想起蜚声乐坛的《黄河大合唱》。 李桂泱已然登上一个新的艺术台阶,深信他的潜力和韧性,预期他为北派山水画的拓展做出更大奉献。 2007年10月26日于金陵 ■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马鸿增 | |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