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一下(8) 1#
flytiger2013-04-05 17:56 |
在众多铁路题材的老宣传画中,这是一幅亲情洋溢令人难忘的作品。画面中,吴性清等画家浓墨重彩地塑造了旅客列车车厢里不同身份却亲如一家的群体形象。几位主人公开心的笑脸,仿佛诉说着列车员与旅客、铁路与社会一家亲的人间真情。1973年创作的这幅作品,在当年曾重印多次,印量超过100万份。 “图卷”系工笔重彩绢绘精品,画家王个簃为图卷题署,1984年以挂历形式出版发行后,在文化界以及普通读者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新华社为此发了专讯,香港及内地多家报刊发表了评价文章,上海电视台亦为此制作了专题节目。1985年上海市政府将“图卷”列入赠送台湾地区及有关方面的礼品。“图卷”曾获得全国第六届美展优秀奖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优秀美术图书出版奖。 吴性清(1933-2005) 著名女宣传画家、年画家、国画家。泰州城区人。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分配至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专职画家。早期年画《我们热爱毛主席》、《选好种 夺丰收》为中国美术馆收藏,《个个争当小雷锋》、《阿姨您的钱包》分获第三届、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三等奖、二等奖。1983年与丈夫王仲清组建“双清楼”画室,合作有《胡笳十八拍图卷》、《木兰诗》、《长恨歌》、《仕女人物画》、《关汉卿名剧选》等,其中《胡笳十八拍》获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奖。出版宣传画、年画及连环画等作品逾百种,印数近亿张(册),入选《中国美术全集》等多种重要画册。曾应邀访日讲学、举办画展。 吴性清作品曾在全国年画展中3次获奖。历年出版年画约100种,印数近亿张。 她创作的《我们热爱毛主席》、《选好种 夺丰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其代表作之一《好儿女志在四方》曾风靡全国,持续多年被广为印制,它不仅是街道、家庭墙面的宣传品,练习簿、讲义夹、搪瓷杯、脸盆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她与王仲清合作的工笔重彩《胡笳十八拍图卷》,以清新脱俗的画风得到美术专家和大众百姓的普遍喜爱,影响遍及海内外。 女工笔画家刘菊清在一篇回忆文章中说:“我认为50年代,我们学校(今中国美术学院)在年画和连环画创作方面,有突出的成就。如韩和平创作的,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铁道游击队》,就是风靡一时。而陈菊仙、吴性清、白逸如、沈大慈创作的新年画,更是当时农民最喜爱的作品。” 吴性清是在1954年以她农村题材的新年画《比娃娃》赢得广大农民喜爱的。这一年吴性清21岁,刚刚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油画系毕业。 《比娃娃》是吴性清的毕业作品,迅捷出版并大批量印刷发行,使吴性清一鸣惊人,成为新中国新年画的第一代开拓者之一。她跨出艺术院校大门便加入到了新年画的创作队伍,顺利进入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任专职画家。 1933年7月,吴性清出生于泰州,中学毕业后考进位于杭州的大学,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从此她在上海一度便是51个春秋。可以说,吴性清随着新中国新年画一起萌发生根、成长成熟,一辈子奉献给了她所追求的美术事业。 1985年第3期的《美术》杂志,曾专题介绍了吴性清的绘画经历:“她的作品曾在全国年画展中三次获奖。历年来出版她的年画一百种左右,印数近亿张。作为上海人美出版社的一位年画创作人员,这三十一年来,她只是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地画,无论在年画和年画家受到怎样待遇的时候,她都没有走一条顺当的较易被认可的路。在备尝了年画创作的甘苦酸辣之后,仍甘愿扎扎实实地在生活中找题材,一心一意地要使自己的作品在被观赏的同时,尽可能地对人更多一些教育和启迪。这就在平凡中显示出不平凡。”(施选青:《可贵的一步又一步——记女年画家吴性清》) 吴性 清是学油画出身,当她从油画转入年画创作的时候,正值解放初期大力发展年画之时,她和一批美院毕业生成为加强和充实原有月份牌年画创作队伍的新生力量。自然,思想上不存在太大的障碍,而只是努力学习和掌握这一画种的特有表现方法。 施选青采访吴性清后有记:虽然年画创作队伍在发展,但由于这一画种(月份牌年画)有原先依附于商业招贴的渊源,又由于表现手法及队伍本身素养等方面原因,从事这一画种的画家有时会遭到不同于其他画家的眼光,特别是来自美术界内部,这就不禁要使吴性清感到有点“冤屈”。更令她伤心的是,在每年大批发行年画,而提高年画的创作质量往往被人忽视的情况下,年画创作队伍中就产生了这样的思想:“拆穿讲,年画是骗骗农民钞票的花纸头。”因此,一些人就甘心在传统题材的美名下,花样翻新。 吴性清不甘心如此对待自己的事业,从她的毕业创作《比娃娃》开始,就在翻身农妇喜滋滋地捧着娃娃比美、比壮实的浓郁生活气氛中感受到这种翻身的喜悦,她觉得这样更适合表现今天的农村,比一般的画胖娃娃更有意义。 吴性清她认准了一条路:要使自己的作品更多浓缩一些生活中的美,不仅给人美,给人乐,也给人一点思索。 上世纪50年代中期,吴性清和她的画家丈夫王仲清住进了上海延庆路一栋带花园的三层法式小洋楼里,紧邻楼旁的住户,是她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同事、画家程十发。这栋小楼后来被叫做“双清楼”,取夫妇俩名字里都有个“清”字。 夫妇俩共鸣,同事间切磋,吴性清的生活、工作都处在了美意延年的绘事中。 然而,吴性清在绘事实践中也遇到了不少苦恼:“首先画稿不容易被通过,因为确实有些人对新方式不如旧花样来得放心。其次,每年年终,出版社把每个创作人员的出版发行数一公布,反映现实题材的总不如传统题材印数高,这种无形的压力,使人心里矛盾。” 但在时序进入到60年代后,我国的宣传画创作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宣传画走在了造型艺术的前列。在形式上,它开始向艺术性的宣传画方向发展,在历次全国美展上,宣传画都作为单个艺术门类参加了展出。1964年,吴性清创作的宣传画《好儿女志在四方》横空出世,很快风靡全国,持续多年被广为印制。它不仅是街道、家庭墙面的宣传品,练习簿、讲义夹、搪瓷杯、脸盆等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出现过它的身影。 宣传画让吴性清再次博得盛名,这时她却仍然钟情于年画。但吴性清也想过:“年画终归是年画,无非是图个吉利喜庆讨个口彩而已,何苦去坐冷板凳。”难得的是,正是在与自己矛盾心理的不断斗争中,吴性清迈出了一步又一步。她努力到生活中去,认为自己有感受的东西才能去感染别人,也只有有生活依据的东西,自己才更有胆量坚持,经得起否定并抗得住压力。(施选青:《可贵的一步又一步——记女年画家吴性清》) 吴性清深入到农村,画农民的新鲜事;跟着列车当列车员,画列车员。体力差了,她又为自己寻找了新的去向,去幼儿园。“在幼儿园,吴性清看到一个胖男孩趁伙伴们到室外活动的空隙,悄悄地拿起拖把打扫教室。多可爱的孩子,吴性清从年幼孩子的身上看到了希望,看到成人与孩子间的差距,《个个争当小雷锋》这个题材就这样被发掘了。”1979年,这幅画被全国出版系统评为优秀作品,第三届全国年画展获得三等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极左思潮的肃清,在强调组织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也受到重视。“吴性清设想在《阿姨您的钱包》一幅中表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教师这层意义,选择了在游园的一对母子为表现对象,用孩子纯真地举着钱包和年轻母亲含有鼓励的亲切眼神体现出来。” 吴性清对社会信息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正基于此,有领导审稿希望她改用“拾到五分钱”的表现方法时,她没有退步。《阿姨您的钱包》以清新的气息和独到构思赢得了好评,在随后的第六届全国年画展上获得二等奖。 施选青在采访记中写道:一定的创作题材,还要选择一定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吴性清选择了新年画的表现手法。她吸取了桃花坞年画的造型细腻,又保持了杨柳青年画的明朗,兼收南北年画的特色,去适应自己创作意图的需要。她的年画,明净清丽,有选择地处理环境,使作品人美景也美,群众包括儿童都易于接受。 1983年,吴性清与王仲清正式组建了“双清楼”画室,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切磋琢磨,一大批别开生面的新创作也先后展示在世人面前。他们首先从红楼仕女画入手,把从不一起在书中出现,而同是薄命佳人的两位宝玉知己林黛玉与晴雯,刻画得入木三分。红学家周汝昌见后大为赞赏,欣然命笔赋诗题赠。 技艺互补、琴瑟和鸣,吴性清与王仲清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工笔重彩《胡笳十八拍图卷》甫一问世,即以清新脱俗的不同凡响引得到媒体广为宣传,得到了美术专家和大众百姓的普遍喜爱,影响遍及海内外。 2005年底,吴性清因胃癌在上海去世。2007年,王仲清向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捐赠了吴性清创作的《水月观音宝相》。2012年,吴性清早期名作《选好种 夺丰收》入选《从延安走来: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美术作品集》,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 |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