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艺讯 |画家 |美协会员 |美术馆 |画廊 |画展  
蒋开发 浙江 杭州
=  画家吧 =

锦上添花 相得益彰——读蒋开发青瓷绘画艺术随感 高松年

赞一下(8)   1#
flytiger
2013-11-22 22:42
    初夏时刻,曾在日本访学13载的中国美院中国画博士蒋开发先生,在杭州河坊街的八号艺术画廊举办了一个龙泉窑青瓷绘画作品的个展。展出作品数十件,均是开发在近年创作中挑选出来的精品之作。我应约前往观赏。见开间不算太大画廊内,已是人头躜动,来此参观的人十分踊跃。我看展出的瓷画作品,器形各不相同,造型简洁大方、釉色清亮雅致,画家再在瓷上面随形而画上了各种山水和花鸟,真可谓是锦上添花,相得益彰。
    瓷器上作画,在我国已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但宋元以来,主要多见于景德镇的白釉器上,尤其在明清以后五彩、粉彩流行,更是成为除青花以外在白釉器上主要的装饰艺术手段。龙泉窑是我国古陶瓷史上烧造历史最为长久的一个青瓷名窑。自南朝以降,至今已有千年以上的烧造历史。青瓷作为单色釉器的一种,其釉色美和造型美是这类器物首要的审美追求目标。从装饰角度看,龙泉窑青瓷有划花、刻花、印花和堆塑等工艺手段,但历史以来,还从未有过用釉彩在器物上作画的装饰工艺。因此,如今,吴山明、蒋开发等一批艺术家尝试龙泉青瓷上用釉彩作画,无论对于龙泉窑青瓷或对于绘画史的发展来说,都是一件有着历史性开创意义的事情。
    在白瓷上作画和在青瓷上作画,其难度是大不一样的。在白釉器上施五彩或粉彩,入窑烘烧的温度只有700度左右。因为窑温低,彩料很少会出现流淌、变色、变形等现象;而在青瓷上作画则不然,青瓷追求釉面的玻璃质感,在窑中须经1300多度的高温冶烧。釉彩在高温中会产生流动,使图形走样、流散、变形,画面会变得模糊、粗糙、死板。因此,画家要画出生动、有韵味和层次丰富的青瓷画,须经不断地探索,以掌握釉彩在高温中的变化规律。可以想见,蒋开发成功地在这里展示他青瓷绘画的精品力作,但此前的探索、研究过程必定是非常艰难、曲折,和十分复杂难言的。今日的辉煌,是他勇于挑战新的艺术领域,以其聪明才智,勤奋好学、执着坚持的结果。
    瓷上作画与纸上作画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艺术领域。材质的不同,平面和立体的各异,不仅需要画家在绘画技巧上有所创新;而且在艺术思维上也要有新的思考。观蒋开发的青瓷画,我们看到他在以下三个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以不损害青瓷作品的审美完整性为前提,只作锦上添花,决不画蛇添足。他的绘画都是随形而作,以写实落笔,又根据器形的不同,作适当的变形处理。如,有一个经过变形处理的梅瓶。细颈、丰胸、下摆特别修长,底部微敞,造型犹如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蒋开发就在此瓶的胸部画上了一片竹影,再在底部配以一丛小草。远远看去,就如一个身着一袭胸部绣有一片竹影的湖绿色旗袍的修长少女,在向我们款款走来。有了绘画装饰的这个梅瓶,较之素色的瓶,显然要显得更加娇美诱人。又如他在一个鼓腹大瓶的颈项处画上了一圈水草,再在其腹部画上了两条略有变形的大游鱼。经过这样的处理,这个瓶就变成了一个透明的鱼缸。我们看到,鱼在缸内湖绿色的水中悠游,由于水在缸内的折光缘故,我们看到的鱼就有些变形了,增添了欣赏中的无穷乐趣。
    第二,构图布局因器而定,充分考虑到立体器形在转动中的三维欣赏效应,力争在不同视角都可看到相对完美的画面。他在一大罐上画了一幅《飞瀑图》。因为罐的立面是圆形的,因此,画也是头尾相連。在转动的每一个不同的视角,欣赏者看到的都是一幅完整的山水画。蒋开发的瓷画装饰有繁复,也有简约。题名《禅花》的画装饰在一个大罐之上。一茎禅花,两片草叶,疏朗间飞舞着几只蜜蜂。粉青釉犹如清朗的天色。所传递出来的是一种清幽静谧的禅境。
    第三,利用青瓷釉色的和淡清明之色,和釉彩经分水处理后浓淡不同的层次、光感和质感,在绘画中努力去营构富于江南特色的艺术氛围和意境。蒋开发在一个大型的橄榄罐上,以浓淡不同的笔墨画上了一丛在风中摇曳的修竹。粉青色的釉色,在和淡的光照之下,会让人感到仿佛是在一片透着晨曦之光的竹林之中。在幽雅、和淡、静谧的氛围里,使人觉得似有一种闲适舒徐的诗意散发出来。欣赏这种画面,就好像在阅读一首闲适诗一样,让人觉得舒适、惬意。还有一类瓶罐之上,蒋开发画上了一批时令蔬果。香蕉、荔枝,南瓜、茄子,在青釉和淡青色的衬托下,显得分外诱人。它让人联想到夏日农家的辛劳和收获,同时也会勾起欣赏者对一些童年往事的回忆。
    蒋开发在美院曾受到过孔仲起、吴山明、童中焘、卢坤峰、周仓米、卓鹤君等诸多老师的亲授或指点,在画风上所接受和继承的是典型学院派的浙派笔墨。因此,观他所作之画,笔法劲健,墨法灵动;大雅大俗,大虚大实,刚柔相济;追求诗意,追求意境;无论山水或花鸟,均是典型的浙派画风。龙泉窑胎质刚硬,釉色滋润,所追求的也是一种刚柔相济,劲健和灵秀的相融之美。因此,我以为,以浙派绘画而在龙泉青瓷上增添装饰,尤其可以在青瓷器上产生一种和谐之美。这对于两者而言是相得益彰的。究其质,这是由于两者的文化底蕴是同一的,在审美上都是古老的浙越文化长期熏陶的衍生物。浙派绘画介入对龙泉窑青瓷的装饰,对浙派绘画来说,是一种创新和发展;而龙泉窑青瓷在装饰上增添了绘画装饰,对龙泉青瓷而言,也是一种时代的创新和发展。不难看到,这对于两者而言,都是一件锦上添花和相得益彰之事。
    历代以来,画瓷的均是由工匠所为。民国时期,曾出现“珠山八友”的画家画瓷的现象,但是,“珠山八友”诸家即便在当时,也没有能够进入到主流画家的层次。解放以后,邓白、吴山明、舒传熹、孔仲起、郑竹三、蒋开发等浙江画家均曾先后参与过瓷画,一下子改变了主流画家不画瓷的历史状况。现下,蒋开发等画家,孜孜不倦地在龙泉窑青瓷绘画上勤奋钻研、执着探索、不断创新,取得了令人刮目的骄人成绩,这是值得祝贺的一件好事。我以为,主流画家参与画瓷,无论对于陶瓷业或绘画业,均是一个值得庆幸的新生事物。它的发展,或许可以在陶瓷的装饰上开创出一代新风,在陶瓷发展史上谱写出一曲佳音。

                 (2013年6月1日于杭州邻农斋)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请你回复:
【登录】后,可以留言。

 

【提示:注册登陆后,可以修改以上信息哦!】


蒋开发 微官网
请保存,可以印刷到名片或画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