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一下(8) 1#
flytiger2015-12-12 18:30 |
刘曦林(中国美协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黄墨林从平原扎根到泰安,怀着深厚的感情以泰山为师,与中华文化精神往来,实现了画泰山的梦想。今天这个展览非常好,二楼的素描速写尤其精致生动,三楼的水墨作品大气磅礴,把山东人的气概和泰山的气势表现得都很好。
近期,泰安正在梳理研究泰山画派,也是在梳理研究中国古代泰山的文脉,作为文化、人文泰山与自然泰山的双重关系。近现代,从关友声、黑伯龙先生之后,下一代济南还有几位画家,最主要的还是看泰安的画家怎么样,那么泰安就得竖立自己的旗帜,无疑黄墨林为旗帜之一,当然还有其他的旗帜和各有专长的画家。在这样一个情况下举办这样一个展览很重要,这对于泰山画派能不能确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只有前代画家,只有北京画家和山东画家,没有泰安本地画家作为主力的话,那这个画派是成立不起来的。建议泰安进一步加强重视,黄墨林的力量还得进一步发挥,团结更广大的泰安画家形成一个流派,有一帮人很厉害。光有一个傅抱石,光有一个石鲁和赵望云是不行的,要有一班人马,要有一批人,要有相近的艺术主张和大体一致的学风,又有各种艺术风格的表现。
如何使泰安文化有所深入,就墨林兄自身来讲的话,有很多经验,其中泰山情是不得了的。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一个刘勰,《文心雕龙》的作者,他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感过去多说“文以载道”,也有人主张“文以载情”,载道和载情能不能统一起来,载道和载情统一在你的作品中是一个更高的要求。再就是师造化,赵立忠先生高度评价了你的写生画,或者说速写比水墨画还要好。这样就有一个问题,高度评价了你的速写,但是从速写转化成水墨的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完成?速写可以说是全国一流水平,画得非常到位,转化为水墨之后风神独具,外柔内刚的线条很有力度,整个作品的风神也把握到了,现在遇到个什么问题呢?我和你,还有当今美术界都遇到一个问题: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的问题。那么黄墨林到高峰了没有,可以说在泰安他达到了高峰,到省里来讲可能省里还有几个高手,到了北京来说你还在高原上,我们都把我们自己放到高原上,不放到高峰上,我们朝高峰走还是可以的。那么我们朝高峰走遇到什么瓶颈?我在北京刚发完言,我们遇到什么困难,我们为什么还没到高峰?我认为,除了完成以上那些课题,你的情感,你对造化的认识以外,你如何和天地精神往来,如何认识泰山的书法,认识泰山诗,泰山的魂之外,可能诗文还要提高一步。你已经写了很多诗了,但我们和前代人的修养有差距,我们古文的修养、古诗的修养还不如古人的好,还不如大师的好,在诗的意境和把握上还不够,笔墨也还可以再升华。那么升华笔墨有两个问题,一:水分还要再运用,北方气候比较干,纸很干燥,到了广西、到了南方纸洇得很快,水墨的灵动性发挥得相当好,在这点来讲,我们还不及关友声、黑伯龙老师,在这点上我们还没超越他们,应该承认这一点。二:用最好的纸,到了这个年龄不要用一般的纸来糟蹋我们的生命,糟蹋我们的毛笔,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诗文学养、特殊意境的把握,工具材料的提高都应重视,当下文房四宝整体都在退化,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听说有的纸不到三百年就粉化,这个问题很严重。
今天谈了这些,供墨林兄参考,今后希望我们在艺术上共同提高。祝墨林兄在艺术的进程中从高原走向高峰,为泰山画派作出新的贡献。
赵力忠(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我和黄墨林先生并不熟悉,昨天看他的画集,今天又看到了展览的作品,感到黄先生作品中的松树很有特点,一般人画松树分两步,一:抓形把握形,二:抓住势,既包括了形势也包括了气势,黄先生即抓住了形和势又把松树的韵给画了出来,势是阳性的、韵是阴性的不好把握也不好表现,韵是内在的,在技法上也很有特点,他的画作中松枝和其他人表现的不一样,即有线又有面、既体现了线又有立体感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创造,他的松干苍浑苍劲的力量都表现了出来,即受西洋画的影响又有中国画独有的精神气质。李可染先生一生画了很多的素描和速写,他在长江边上的有一幅速写画的尺幅很小,画得极细,有32开本大小的画他画了一天,线条细细的,石头的纹理及上面生长的草都画了出来,是一幅极其完整的画作,这与黄先生的速写有异曲同工之妙,李可染先生的画是理性的,而黄先生的画更多感性,可染先生在画速写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把速写怎么转变成中国画,他通过速写来思考中国画的转换和发展,黄先生的速写更多了些朝气蓬勃、更有生气。现在科技发达了好多人都用照相机拍摄,而不愿动手去画速写,殊不知动手画和照片是不一样的,现场画的新鲜感、现场感受是不一样的,是相机无法代替的。看了今天的展览感触很深,希望黄墨林先生到北京举办个展,你完全有这样的实力,祝贺这次展览成功圆满。
王德斌(山东省文联文艺部主任):
在座的刘曦林老师赵力忠老师都是美术圈理论界的专家,我这次来就是对黄墨林老师展览表示祝贺,这次展览由山东省文联文艺部来主办也很荣幸,进了展厅看了黄老师画的松柏和泰山,感觉直抒胸臆把泰山的景观气势融到了一起,把山东人的胸怀都画了出来,看画作之后很震撼,画家的胸怀和画意都融到了一起。再次表示祝贺!
杨绍路(泰山学院教授):
黄墨林先生的展览在泰安美术馆举办是我们泰安美术界的一件大事,非常有意义。今天从北京、省里以及各地的领导和朋友都很重视,都来了。作为他的同学老友我非常高兴、也为他感到自豪,老黄执教鞭从事教育50年,从事绘画是60年正好一个甲子。他在艺术上是一个对待绘画及其真诚的艺术家,他在年少时在学校就是非常优秀的,被选送到浙江美院学习。我们现在到了耄耋之年我们还时常探讨艺术,他为人端正,教学严谨,是一个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教育家和画家,是我的学习榜样。这次展览是以泰山为题材的造型艺术史上的一个创举,这次展览尤其是写生作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作品独具匠心。老黄与泰山神融交汇,师造化,虔诚膜拜中的心源作品风格独具。他几十年的写生坚持,年界70仍写生不辍,笔笔呈现的是泰山的巍峨生生之美,他的独具风格的艺术将会在泰安美术界起到承前启后的示范作用。凭借着他对泰山之美的执着追求,相信他在以后的绘画道路上还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黄墨林(泰山学院教授、泰安市美协副主席):
感谢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和朋友,千言万语话作一句话谢谢。我要以“金石风韵、铁线砺骨、妙点提神、泼墨造势、不似之似”为艺术追求,在今后的艺术道路上继续追求前行。再次对各位专家给予的建议表示感谢!
刘刚(泰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
对于黄墨林老师的中国画艺术我总结了12个字:“师泰山、写山魂、创墨象、铸永生。”
董罡(花鸟画家、北京指墨画院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美协宣传部副主任):
泰山作为五岳之尊是座文化名山,也是齐鲁文化及华夏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文人豪客多赞咏之,关于赞美泰山的诗文更是枚不胜举。
在中国美术史上魏晋南北朝时期,夏侯瞻与陆探微就有《泰山图》问世,唐代阎立本《封禅图》表现了唐太宗封禅泰山,王维《泰岱秦松》、五代关仝《侧作泰山图》至元代王蒙与陈汝言的《岱宗密雪图》,清代王翚,王原祁等也画过泰山。近现代徐悲鸿、钱松喦、潘天寿等艺术大师也都有描绘过泰山题材的作品。在当下美术界有许多山水画家也画过泰山,但是以泰山作为专门的题材做为课题来研究的,一研究、一画就是几十年的山水画家、黄墨林老师确实是当代美术界第一人。
他儿时便对泰山向往,机缘使他参加工作时分配至泰安,这便注定了他与泰山的缘。几十年如一日的在泰山写生观察体悟,观察泰山松、观察泰山一年四季的变化,与泰山与大自然对话,他的作品中表现泰山和泰山松四季的变化使其各有韵味和风骨,看了今天的展览品读黄墨林老师的画,其大画气势磅礴、雄健、沉稳刚劲,小画韵味十足情趣盎然意境独到、写意作品讲究笔意,黄老师追求用笔用线刚劲稳健,他的作品气息沉稳厚实、作品中的泰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也是对泰山文化和齐鲁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泰山的稳重、齐鲁文脉的厚重都在他的作品中得以体现。他的泰山和松柏不只是单纯符号式的图式,不只是绘其形而是写其意传其神。作品注重传承创新又有时代气息和当代审美情趣,黄老师几十年如一日观察描绘泰山,重要的是展现了泰山精神。也是对泰山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一种解读,他作品中的泰山和泰山松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和奋发向上的人文精神,黄墨林老师作为泰山画派的泰安本地画家是非常具有代表性和旗帜性的。这次展览对于研究梳理泰山画派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竖立泰山画派形象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