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赞一下(10) 1#
flytiger2019-01-20 01:33 |
王培伟是山东书坛的中坚力量。他的书风一如他的做人,笃实沉静不浮夸。近些年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书法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书法理论体系,书风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王培伟早年师承淄博书法家李春雷,深受其影响,其实更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后来,又师从胡抗美、曾翔等当代书坛有影响力的名家,眼界顿开,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也有了质的提升。淄博书坛之领军人物赵长刚先生对他多有教导,亦受益良多。 作为一个体制外的职业书法家,王培伟和其他同样情况的书法家面临同样的压力和困惑。在目前低迷的艺术市场里,需要直面为稻粱谋和艺术追求的平衡。若无对书法近乎痴迷的热爱,真正做到不忘初心何其难哉!从这个意义上,王培伟能在这种境遇下取得目前的成就,其中甘苦非外人能知,殊为不易也!王培伟身上有一种为艺术的坚守精神,如同他的书法里的纯粹与坚毅。 王培伟的书法呈现出一种巨大的张力,收放之间有一种欲言又止的内敛,有一种将刀光剑影入鞘的感觉。他重视对中国汉字进行几何解构,追求一种疏阔的审美情趣。将丰富生动的象形字演绎为抽象,在抽象中表达书法艺术超越汉字本身的视觉感动。有时,观赏王培伟的书写过程,会跟随他产生奇妙的韵律感,若舞之,若歌之。 一切技术层面的东西都是“术”,唯有在技术层面上再进一步才能接近“道”的边缘。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王培伟是一个虔诚的问道者。近十年来,他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多种探索,没有掉入固步自封的沼泽。中国书法艺术的高峰就在那里耸立着,任何一个有志向的书法家都没有理由停下攀登的脚步。说书法已经成为王培伟生命的一部分,应不为过。 当下的中国书法已经到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时代。想要有所突破,功夫在书法之外。书法艺术也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一个没有深厚文化修养的书法家不可能走得太远。王培伟是一个具有强烈学习意识的书法家,美学、哲学、历史、文学、美术都有比较深刻的见解,这也让他的书法里有了思想与情感。一切艺术的终极目的是让人感动让人有所思。而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艺术家在创作时倾注进自己的所思所感。观察王培伟的书风,是一个由繁入简的变化,除了必需的起承转合,去掉了所有多余的东西,没有了那种拖泥带水的炫技。 关于王培伟书法艺术的风格,我不想说太多。任何评论都不如让读者去阅读作品来得更直接。作为一位实力派的书法家,目前对于他作太多的论定还为时尚早。一个注重学习的人,一个勤奋的人,一个具有探索精神的人,他的艺术前景是值得期待的。更重要的,王培伟还是一个性情中人,至今未失其赤子情怀,颇为难得也。艺术之路是艰难的。如果想走得更远,需要一种飞蛾扑火般的激情,需要一种从骨子里的热爱,需要耐得住大寂寞经得起各种诱惑,需要勤奋与天赋,需要闪电般的顿悟,需要广阔的胸襟。我相信王培伟能走得更远。写出自我,写出书法之大美,王培伟有志于斯。 没有临过帖的字,不会是好字。那些碑,那些帖,是所有写字的人能够看得见的高峰。临帖,不是简单的崇拜和模仿。那些碑帖是一种难度,也是学习书法之根本。王培伟有过大量的碑帖临习,及至今天也不曾懈怠。在书写中,他有意识地去挑战各种难度,这也许就是所谓的创作。细心地读者会发现,在这本作品集里,王培伟小心翼翼地呈现了这种难度,呈现了他的创作状态。 王培伟今年携学生赴台作了一个书法展,据说在台湾书界反响很好。他选取他赴台作品之一部分结集,既是对这次活动的纪念,也是对自己书法创作的一个阶段性总结。他邀请我为这本书写点文字,无法拒绝其真诚,便随笔写下一些门外之语。这些文字纯属我自然而真实的随想,无意于过高的溢美,也可能辞不达意,尚望方家批判之。 | |
本帖由画友自主发表,不代表本站和画家观点,据此产生的私下交易,画家及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