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 | 注册 
  艺讯 |画家 |美协会员 |美术馆 |画廊 |画展  
齐鲁三师—山东美术馆馆藏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国画作品巡回展·济南站
时间:2017.02.23~2017.03.14
展馆:山东省美术馆交通导引地图
展品:150 件
主办:山东美术馆
联系: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参展:
  • 杨元武
  • 单应桂
  • 徐金堤
  •   2月23日,“齐鲁三师——山东美术馆馆藏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国画作品巡回展·济南站”在山东美术馆迎来收官之展。展览展出艺术家、教育家杨元武(已故)、单应桂、徐金堤(已故)三位先生(或其后人)向山东美术馆捐赠的150幅国画作品。
      当天下午,“齐鲁三师——山东美术馆馆藏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国画作品巡回展·济南站”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美术馆召开。单应桂本人,杨元武及徐金堤亲属亲临现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油画院副院长徐青峰,《中国美术馆》杂志执行副主编徐沛君,中国艺术科技研究所艺术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等嘉宾专程从北京赶来;山东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省美协副主席于新生、梁文博,省艺术学院教授沈光伟,山东美术馆副馆长刘喜欣,各巡展美术馆代表、媒体记者等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山东美术馆艺术总监孔新苗主持。
      大家就三位先生的艺术人生及如何充分利用藏品、增强馆际交流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刻的探讨。
      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是卓有建树的美术教育家,培养了许多卓有成就的弟子门生。杨元武先生长期任职于山东省潍坊地区高校,诸多潍坊籍艺术家从小便有幸受杨先生亲炙,走上了矢志一生的艺术道路。单应桂、徐金堤二位先生长期于山东艺术学院教学,培养了数以千百的国画专业人才。他们治艺的宗旨、风格、理念,乃至做人的原则、涵养、风范,都对山东乃至中国的画坛有着深远影响。
      上述三位艺术家(或其后人)曾先后向山东美术馆捐赠美术作品。其中包括杨元武先生后人捐赠的国画60幅,单应桂先生捐赠的作品60余幅,徐金堤先生后人捐赠的国画382幅,以及其它数以千计的速写、素描手稿。为系统研究山东知名艺术家、教育家的艺术实践,整合、梳理山东现代美术教育、美术创作活动轨迹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一)心系人民 勇于担当
      单应桂表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她作品选题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她年轻时只是单纯的画周围的人,年近花甲开始读懂人生,领悟到绘画应该与个人的经历结合起来,比如战争的经历。她年轻时认为逃难经历只是个人的苦难,后来到沂蒙山区深入生活,听老区人民讲述他们的战争苦难,个人的经历一下子与人民的经历联系到一起。自此,她意识到应该将个人的苦难与国家的苦难相连,艺术家应该通过画笔记录我们民族的历史:“我有责任把我的经历记录下来,以此警醒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二)西学中用 情系齐鲁
      杨大鲁(杨元武后人)介绍父亲杨元武的艺术之路:“我的老家是福建莆田,我家旁边很早就有画廊,解放前很多岭南派画家在那售画,我父亲经常到画廊看画,就这样接受了美术启蒙教育。父亲大学学的是油画专业,他将中西方绘画嫁接融合,在作品中多运用色彩。他来到了山东后,发觉岭南绘画虽显秀气却缺少力度,北派绘画雄厚有力。于是他学习山东等北方画派的特点,形成了他兼南北之所长的画风。”
      (三)理想主义 现代风尚
      梁文博介绍,徐金堤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在多年的绘画实践中养成了“以朴素的语言呈现理想主义画境”的艺术面貌。他坚持“笔墨当随时代”,继承发扬李可染“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理念,创作出作品《巫山烟云》、《源远流长》、《万古流》、《碧霞映雪》、《长城》等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和现代风尚现代山水画。
      徐沛君表示,杨元武吸收再创作能力极强,他的作品融合了很多前人、流派的优点,但他在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难能可贵。单应桂抓住“徐蒋体系”的本质,将素描严谨的写实造型和中国画的笔墨结合,以毛笔线条表现明暗关系,画面鲜活生动。她用画笔表达对社会、对人生的理解感悟,难能可贵。徐金堤画面气势空冥博大,意境悠远,神形兼备,既沿袭传统又富有时代气息的。
      于新生表示,从历史角度而言,绘画是时代的产物,它是艺术,同时也是历史。因此,要将美术作品放到其所处的时代中去欣赏。从社会角度而言,“齐鲁三师”的绘画继承了中国文人一种平静、安宁、深远、淡泊的文人心境。这种心境在当今多元的社会尤为重要,值得我们继承学习。
      张桂林在美术馆收藏与利用方面表示,首先,美术馆要加强对藏品的学术梳理。通过梳理,深挖藏品的艺术主题,锁定地域美术史中的艺术现象,扩大藏品影响;其次,通过展览提升藏品形象。利用美术馆馆际交流的优势,形成一个个既具学术高度,又深入具体的展览项目,展览形式既可以展出原作也可以展出部分文献、实物资料,凸显美术馆自身藏品特色;最后,要借助宣传推广活动扩大影响。
      徐青峰表示,近年来,美术馆事业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认识到,美术馆是艺术作品的最终归宿。这不仅因为美术馆是艺术品保存、展示的最佳平台,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美术馆综合、立体、持久的收藏与研究,艺术家在一个美术史中的定位才能随之凸显。
      尹毅认为,山东美术馆不仅收藏生长于山东的艺术家,而且收藏像杨元武这样外省支援山东美术建设的艺术家,这种开放的收藏定位非常好。唯有开放心态,加强与其他省份之间的交流合作,才能取长补短,加快山东美术事业的腾飞。
      沈光伟认为,收藏是美术馆核心职能之一。只有美术馆把各项工作做到位,才能有更多的艺术家、藏家心无顾忌的捐赠作品,只有美术馆拥有大量精品,才能将最好的展览带给观众,从而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
      刘喜欣介绍,巡展自2016年3月启动以来,针对不同群体推出了展览导赏、美育讲座、儿童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拉近了民众与艺术间的距离,使观众获得了更好的观展体验和审美感受,真正将“文化惠民”落到实处,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吴刚(黑龙江省美术馆)说:“‘齐鲁三师’将巡展首站选在黑龙江省美术馆,我觉得这是我馆的幸运。为使展览顺利举办,我馆认真的进行展览准备工作,包括展览期间的公教活动,都是围绕展览推进的。本次巡展对黑龙江省美术馆有极大的学习、指导意义。今后,黑龙江省美术馆将努力挖掘有黑龙江地域代表性的画家作品典藏,加大巡展力度。”
      刘建东(泰安美术馆)表示,山东美术馆巡展走进地级市让当地百姓不出远门就能够欣赏到高层次的作品,开拓民众眼界,带动美术创作的热情,推动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项目的发展,希望今后加强与省馆交流合作的力度。
      黄可(潍坊市美术馆)认为,“齐鲁三师”巡展,让他们看到了美术馆对馆藏作品的两种利用方式。第一,只有留给国家、留给社会,才能更好的把作品长久的保留下来,使艺术生命长青,使艺术传承能够永续。第二,把作品推出去。把作品留下来是画家的一种责任,把作品推出去是美术馆的一种责任。有了好的作品,不能存到馆里,要让展品活起来。真正发挥美术馆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普及美育,提高人民文化素质的责任。
      张乃麒(西安美术馆)、冯洁(太原美术馆)、 刘兴策(烟台美术博物馆)、安晓丽(滨州市美术馆)等各地市美术馆代表纷纷在会上发言,希望今后能够继续增强美术馆间的交流联动。
      民营美术馆代表李再孝(青岛宝龙美术馆)、李辉香(威海半岛美术馆)希望加强与公立美术馆间的交流、学习、合作的机会。
      据了解,“齐鲁三师——山东美术馆馆藏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国画作品巡回展·济南站”是山东美术馆响应文化部“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的一次实际行动,是创新国家美术藏品运行机制、更好发挥美术藏品展示交流功能、更好服务基层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新尝试。旨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文字、文物活起来,讲好中国故事”的指示,加强对当代美术创作的引导,全面提高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使国有优秀美术作品能够更好惠及民众。
      巡展于2016年3月在黑龙江省美术馆拉开帷幕,先后在内蒙古、陕西、山西等省份和山东泰安、青岛、威海、烟台、潍坊、滨州等10地巡回展出,得到了群众的高度关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2017年2月,“齐鲁三师——山东美术馆馆藏杨元武、单应桂、徐金堤国画作品巡回展·济南站”收官之展于山东美术馆举办。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3月14日。
    更多…=  同城画展信息 =
     =  相关画家展览 =
    留言(0)=  留言板 =
    【登录】后,可以留言。

    阅读 41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