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 2019.02.23~2019.03.10 |
展馆: | 关山月美术馆 【交通导引地图】 |
展品: | 60 件 |
主办: | 关山月美术馆 |
联系: | 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
参展: | ![]() |
我问李康,他说,在观澜呆了有十年了。我,连他自己都是一惊!
时间过得真是快!“倏忽”这个词,我就觉得它很飘,很苍白,像在空气里转了个身。可是每当走进“版画工坊”和 “中国版画博物馆”,我就会想起第一次来到大水田村时的情景,想起第一次的国际版画展……要翻过这一篇去,还是蛮有分量的。
回忆里,断少不了李康的小小的身影,一会儿这里,一会儿那里的。
很久以来,他留给我的印象,一个是忙,二个是又特出“活儿”,两不耽误,颇奇怪。
他肩上的担子比原来更重了,天天颠儿、颠儿的,常话说,弄的是“一裤腿子土”。
一般情况,人要是做不成什么事,就会赖“忙”。忙呀忙,就忙到头了,忙到一事无成。他也忙,可又怎么能创作出好多画呢?我想,他必是“忙里偷闲”了,那“闲”在哪里呢?明明是不多的呀!其实真不在有多少“闲”。一般想着怎么去创作的“忙”人,偷了“闲”,也只是坐在那里托住腮帮子苦想,到头来,脑袋里仍是一片茫茫。
我想,应该是这样一种情况:像毕加索说的,“人们都在寻找,而我已经发现了”,大概李康也是。他没有托住腮帮子苦想,而“发现”是在随时随处,能够在不经意中扑捉住稍纵即逝的感觉,也就 是所谓的“灵感”了。这就是“偷闲”,忙,且创作着,两者没有构成矛盾。
当然,能不能有所“发现”,也是个问题。所以,我认为他定是找到了一种方法,又在较长的时间里养成了习惯使然。
“发现”靠的是眼力;眼力靠的是敏锐;敏锐靠的是修养;修养靠的是积累。
至于他,是怎样获得这个“发现”的能力的呢?我不大说得清。
也许,他成功的“门”是从孩提时代就开启了的,一朵云、一块浮冰、野草鲜花、小虫飞鸟……独自享受着生命中的这些个平凡,并逐渐地形成在平凡之中寻觅到不平凡的美的那种意识。
他的状态启发我们,只想着伟大,就只能永远托住腮帮子苦想!
他的画,反正我很喜欢,你呢?自己去看吧,也顺便品一品我说的话对不对?
广 军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国家画院版画院执行院长
2016年尾于观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