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策划与研究专题系列展旨在更好地发挥中国美术馆的社会功能与展览展示优势,进一步发现并扶持艺术人才,推进策展与研究。
王强出生于宜兴陶瓷世家,近些年,他的紫砂创作选择传统社会中常见的“秤砣”作为母题,意在通过这一具有强烈象征性的器物,重新追问传统与当下的关联。在他的作品中,秤砣不再是单纯的计量工具,而被转化为文化符号,成为衡量时间、制度与生命经验的隐喻。它开启的并非一段工艺史的复述,而是一场关于文明尺度与历史重量的当代对话。
王强在材料上将紫砂与铜、铁、玉、石、玛瑙等材料并置使用,使得器物在质感、肌理与观感上呈现出复合性。他对包浆、磨损、斑驳等细节的捕捉,使作品带有历史真实的印记。这些“物质的记忆”不仅是材质在时间作用下的自然生成,更被艺术家转化为当代语言的一部分。通过材料的选择与加工,王强强调了器物如何在历史与当下之间建立通道,让观者得以在触觉与视觉经验中体会时间的厚度。正是在这种材质的显影过程中,作品摆脱了“仿古”的局限,而凸显了材料与文化共生的力量。
展览系统梳理了王强近年创作的81件作品,以“重·量”为主题,以“时空刻度”为线索,勾勒其从传统紫砂工艺向当代艺术语境的转型轨迹。“重·量”,这一词组本身包含了双重的维度:其一是“重”,既指器物在物理层面上的沉重质感,也指文化在精神层面上的厚重分量;其二是“量”,不仅意味着度量、衡量,更意味着重新丈量世界的方式。展览所呈现的作品,在器形与观念的结合中,进一步揭示了“以器载道”的当代可能性。王强的作品并非对古代秤砣的机械复原,而是通过形制的选择与重构,将其与特定历史语境相呼应。王强的创作不仅折射出对传统的继承,更体现了对当代处境的回应: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的语境中,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艺术的逻辑下获得新的生命力。展览展现中国美术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学术宗旨,也体现了国家美术殿堂在构建传统与当代对话平台中的责任与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