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赵望云写生作品展
时间: | 2015.04.01~2015.04.20 |
展馆: | 中国美术馆 【交通导引地图】 |
展品: | 50 件 |
主办: | 中国美术馆 |
联系: | 请注册并登陆后查看! |
参展: | 赵望云 |
此次展览是2015年中国美术馆“典藏活化”系列展览之一。中国美术馆以收藏、研究、展示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为重点的国家造型艺术博物馆,收藏19世纪末至今各类美术作品10万余件,我们通过举办各种专题的“典藏活化”系列展览,使得这些珍贵的藏品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展示。
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现代著名国画家,长安画派创立者与奠基人之一。早年家境贫寒,被迫入皮行做学徒,曾就读私立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和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赵望云与王森然、李苦禅等在北京创办“吼虹艺术社”,积极提倡“新国画运动”,影响了一批现代美术大家。
赵望云毕生实践着“为了描绘现实,我爱图画,为了寻找画材,我爱旅行”的人格追求。上世纪三十年代,他以天津大公报旅行记者的身份开启了农村写生之旅,其足迹遍布华北、塞外、黔桂川等地,并在《大公报》连载作品,先后集成《赵望云农村写生集》、《赵望云塞上写生集》。四十年代,他定居西安,开展职业画家生涯,并入河西走廊进行西北写生。他沿途临摹、研究历代壁画,游历川西、祁连山、甘肃、青海、新疆一带。五、六十年代,他以西北为生活基地,致力于长安画派的建设,并投身西北文物事业的开拓。赵望云一生坚持深入生活旅行写生,善于从底层的劳动人民和他们的生活环境中发现意味隽永的画面,即使在日渐衰弱的晚年,仍坚持在病榻上作画,依靠写生印象,表现西域人土风情与山川之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此次展览粹选馆藏赵望云写生作品之精品,包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赵望云赴埃及参加国际艺术会议的沿途写生,及多次深入西北各地及黄河禹门口、三门峡水库工地、秦岭林区、祁连山脉等地的写生作品。他的画风自然质朴,笔力苍厚,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真切的时代感。他的写生道路使它的艺术始终联系着人民的需要,关注着时代的变化,其艺术思想和艺术品格给我们当下美术创作以深刻启示。广大观众不仅能从此次展览中领略到中国水墨艺术的独特韵致,同时,也能从画家鲜活的写生作品中感受大自然的无穷魅力。
= 相关画家展览 =
留言(0)= 留言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