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掇英--2010中国山水画展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古以来,中国的圣贤们就把人文的情怀投向了自然,这正是中国山水画高度发展的基础。山水画的那种灵动、静穆、博大和雄浑的特质也正暗合了圣贤们对精神升华和人格完美的追求。宗炳曾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指出了山水画在古代圣贤“悟道”中的作用。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为创作源动力的山水画,其创作、欣赏的过程,不仅是形而上的物象再现,更是圣贤悟道、畅神的一种方式。众多先贤圣哲正是在摹山描水的修炼过程中,实现了艺术的完美表达和精神的诗意栖居。
历经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代中国山水画,在诸多方面发生着变化,其风格面貌、审美追求和人文情怀等都成为不同艺术家自主思考和关注的话题。而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里,当代中国山水画依然保持着独特的笔墨形式和艺术品格,可以说“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今天,我们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当代山水画的整体形貌:一是地域性特征;二是个性化倾向。
在法国史学家兼文学评论家丹纳看来,艺术的发展是种族、环境、时代共同作用的产物。当代中国山水画的变化,也是这些元素的共同作用。丹纳所谓的环境,既是地理、气候的自然环境,又是人文、观念思潮的社会环境。具体到山水画的地域性,实际上也包括这两个方面。山水画的地域性古已有之,像南宗、北派等等都体现着地域性特点。当代中国的山水画坛的地域性,却更多是题材、地域的自然风貌对画家的影响。他们通过长期的写生和感悟,将自然的地域风貌化为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符号,这种地域性的凸显,构成了当代中国山水画的新特点。
“艺术是人类最崇高、最卓越的使命”,艺术的发展,是个性展现的结果,这也在本质上也呼唤着每一位画家都要用自己的个性去完成使命。正如罗丹所说:“在艺术中有个性的作品才是最完美的……”。真正的个性是发自灵性的驱使,决不是矫揉造作的装腔作势!在当代山水画领域中,令人欣喜的是还有大批的艺术家在执着于自己的探索,本画集收入的画家,他们或是继承传统,像吴东民、张松、王永、旷小津、刘宗汉、方楚乔、李云集、郭莽园、王平、王巨亭、魏中兴、李鸣泉、张建京、孙汉君、段孝钢、马顺先、杨一家等;或是偏重创新的,如邓子芳、陈湘波、朱建忠、杨必位、张东、牛朝、陈映欣、贾荣志、张迟、黄唯理、李小成、牛惠民、马刚、孙海峰、刘诗东、高荐、王天禾、陈起、郑旭彬等,正是他们的各自努力,才有了当代山水画的异彩纷呈。
2010中国山水画展正是基于以上的理念。我们在提名的时候,特别尊重个人风格、强调人文内涵,力争邀请到那些在艺术品质和精神追求上,有着坚定的个人信念、有着执着人文情怀,并为之不懈探索的山水画家。不能说他们都是当代山水画坛的代表,但通过他们作品,却足以看到中国山水画在当下的发展概貌。同时,通过这个展览,我们也力图在喧嚣、混杂的的环境中,让观众的心灵体验到那种久违的林泉之乐、畅神之趣!
= 相关画家展览 =
留言(0)= 留言板 =